咨询热线:180 1700 5465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展示 > 纺织化纤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来源:杏彩平台    发布时间:2025-06-15 08:45:31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这是一场没有采访对象的特殊采访,因为季国标院士刚刚做了喉癌第二期手术,气管切开后别说讲话,连呼吸都成了问题。眼睛基本看不清,耳朵也在“文革”中受伤,听力严重下降。然而,听过季国标老同事老朋友们的讲述,一个心系民生疾苦、满怀报国热情、刻苦钻研技术的人物形象逐渐清晰。

  说起化纤,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的确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高档面料色彩漂亮,结实耐穿,拥有一件“的确良”制成的衣服相当时髦。在崇尚棉麻等天然纤维的今天,再提起这段历史,很多人都觉得有些遥远。诚然,那个买布要凭票,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我们不应遗忘化纤为解决当时穿衣难题发挥的巨大作用,更不应忘记曾经有很多人为了让大家有衣穿、穿得暖、穿得好而付出的艰苦努力。季国标就是这里面作出巨大贡献的一员。

  丰衣足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也是季国标奋斗了一生、最朴素的中国梦。作为我国化纤工业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之一,他为了我国化纤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不畏艰难、不辞辛苦、不计得失地奋斗了整整一生。

  季国标1932年生于江苏无锡。明清时期,无锡这颗“太湖明珠”的纺织业十分发达,家家有纺机、户户织棉布。然而,在季国标的少年记忆里,从上世纪30年代末到解放初,却是缺衣少穿的景象。他194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时,有同学甚至是光着身子从西南坐火车到上海的。

  吃饱穿暖是最大的民生,不能再让人们缺衣少穿。怀着一份强烈的责任感,季国标开始了求学生涯。在上海交大,他开始读工业管理系,一年后,转到纺织工程系,后又转到了纺织系,并选择了染化专业。

  1952年,季国标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青岛印染厂,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心里是满满的报国情怀。立志建设好新中国的他,每天在生产车间上班12小时,和工人们工作生活在一起。正是在纺织工业的第一线,季国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面临着两大突出难题,一是缺吃,二是少穿。“当时我国人均棉花占有量只有一斤六两,属于极度贫困。棉田面积十分有限,而且南涝北旱,产量不稳定。要解决人民穿衣的困难,单靠棉花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发展化纤工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说,化纤工业对解决穿衣难题至关重要。

  1954年,我国化纤事业开始起步,国家选派一批青年技术人员去东德学习化纤工业先进的技术,季国标是其中之一。学成归国后,他便奔赴保定人造丝厂任技术室主任。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吃不饱饭的季国标靠着野菜充饥,和同事们一起拼搏,在一片空地上建成投产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化纤工厂,拥有从东德引进的世界最先进技术。

  让人们有衣穿、穿得暖、穿得好,一直是季国标的追求。1957年,周恩来总理接见赴日化工化纤考察团时对他们讲,中国有6亿人口,可是耕地太少。现在老百姓有的还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派你们去日本考察,看看有没有先进的技术能引进,可以引进来改善人们的穿衣状况。一番语重心长的谈话,让他对这一追求更加坚定。

  从日本考察归来,季国标任技术总指挥,开始马不停蹄地参与筹建一个又一个化纤新厂。“化纤光靠引进技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实现自身生产,必须发展自己的装备工业。”季国标积极把梦想付诸实践。1963年至1965年,他任南京化纤厂副总工程师。这是一座我国自行设计、自己制造设备的人造纤维厂,季国标同老专家、老技工一起攻克技术难关,一次投产成功,这一项目被当时的国家建委誉为自力更生建设的先进典型。

  凝聚了季国标最多心血的当属江苏仪征化纤联合厂。1978年,在筹建仪征厂、谈判购买技术设备的半年里,白天西装革履出入酒店的季国标,到了晚上则穿起旧汗衫,就着招待所厕所门口微弱的灯光研究技术材料、编写谈判提纲、合同草稿,一直熬到深夜。由于他在每一次谈判中都货比三家,最终为国家节省了2000多万美元的采购成本。建成投产的仪征厂在我国化纤发展历史中地位举足轻重,实现了全国化纤产量的翻番,仅涤纶产量一项就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至今也依然是世界特大型化纤企业之一。

  1983年11月22日,国家宣布取消布票,纺织品敞开供应,缺衣少穿的时代彻底终结。当年化纤产量已达到54万吨,人均纺织品消费量达到23.4米。季国标奋斗半生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我国化纤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还应从小到大,从大到强。1972年,参与主持了几大化纤厂创建的季国标进入纺织工业部工作,从技术指导转身为决策者之一。在纺织部任职的20年间,他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世界化纤大国,全力以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季国标结合化纤发达国家的情况,基于我国实际,深入研究提出了发展我国化纤工程技术的意见和方案。70年代筹划上海石化等四大化纤基地时,他和有关专家一起,就提出了产品应以涤纶为主,兼顾锦纶、腈纶、丙纶,减少维纶;抽丝设备可引进技术和自主建造相结合,立足国产化;化纤和原料的产能要协调平衡等,都形成了当时的技术政策。那一段时间,他还参与了上海石化、天津石油化纤、辽化、四川维尼纶4大化纤基地建设的总体策划、对外考察和技术谈判。1983年,季国标编写了《我国化纤工业发展和一些技术经济政策性问题》的研究报告,后成为“六五”、“七五”化纤发展大纲的基材。

  1990年前后,他重点主持研究了“八五”、“九五”化纤发展总体方案,包括从原料到抽丝的总量、分量、大中企业布局、技术路线、前后配套等建议,得到纺织部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成为1990年至2000年化纤发展规划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为重点推进纺织技术升级,组成有六七个有关部门参加的纺织机械技贸结合国产化小组。季国标出任组长,主持和组织了与国外多家技术最先进的公司会谈,制定我国纺机企业的技术改造方案。这一个项目国家投资15亿元和1.6亿美元。这批高新技术的纺织机械现已大批国产化,对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升级起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

  此外,季国标还努力推进化纤工业的对外开放。1985年,他在纺织部领导和国家支持下,在联合国工发组织和外国专家的帮助下,创建和组织了北京国际化纤会议(现为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现已和奥地利并列变成全球两大国际化纤会议,成为中国建成化纤大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季国标从事化纤工业之初,我国化纤年产量仅占世界的0.1%;而到2012年,我国化纤产量已经占世界的近70%,跃居世界第一。“未来要继续实现快速地发展,必须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文化含量。按照现在的速度走下去,2020年我国一定能建成化纤强国。”

  时间进入新世纪,化纤承载的使命已经超越了人们的穿衣需求。紧密关系着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发展的新性能纤维产业化,成为季国标最为关注的新课题。

  1994年,季国标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历任学部主任6年、学部常委4年,这期间始终致力于高新化纤工程科技的咨询工作。1999年至2001年,他提出和主持了《推进化纤在相关产业的应用》的咨询项目,有40多位跨学科、跨产业的院士和专家参加,其间他对国内外情况作了大量调查、考察研讨,对所提建议反复论证。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此咨询报告很看重和支持,并已形成国家的技术政策。近10年来,我国产业用纤维材料的产量从173万吨增长到821万吨。

  2006年起,季国标用两年半时间,会同总后周国泰院士,共同主持了中国工程院为国务院所作的重大咨询项目“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他们对国内约50家涉及碳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玄武岩和聚苯硫醚等领域的科研、大学、工程化试验和生产应用单位,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并提出了10多项高性能纤维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对调研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发挥了重要参谋和推动作用。现在,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正在迅速推进中,有力地支持着航空、航天、国防军事、新能源建设、环境保护等工程领域。

  晚年体弱多病的季国标虽然视力听力都不太好,喉部胸部也都动过手术,仍始终努力学习前沿科技知识,了解国内外动态,研究问题从未懈怠。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给记者讲了一个令他深受感动的故事。2011年,季国标进行第一次喉癌手术后,端小平打电话提出要去看望他。季国标却让他过两天再来。原来,季老用最近一段时间在病床上颤巍巍地写下了我国的化纤工业需要注意的4个问题:仍然要发展量大面广的化纤,同时注重发展高性能和生物质纤维,还需要注意循环利用。

  殷殷赤子心,拳拳报国情。为了这一缕缕轻盈的化纤丝,季国标投入了自己毕生的知识和心血。他常说,“看到今天我国纺织化纤工业的发展,自己年轻时经受的艰难困苦实在算不了什么”。

热品推荐 / HOT PRODUCT
  • 云南高原农特产品体会中心在京开业青年力气助力村庄复兴

    立即咨询

  • 珠西农产品物流买卖中心项目落地珠海斗门

    立即咨询

  • 如何构建以产品为中心的新数据团队?

    那么什么是数据产

    立即咨询

QQ客服